每年將20萬噸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油田 “碳管家”助力建設綠色低碳新江蘇
記者 廖健偉
通訊員 王寧
水網交織的蘇中平原,每年有近20萬噸二氧化碳被注入江蘇油田地下,完成封碳驅油的使命,所取得的碳資產經過“碳管家”——中石化碳產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交易,將獲得更好效益。一條從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技術研發(fā),到深挖碳資產價值的碳科技全產業(yè)鏈條,正在江蘇蓬勃興起。
當好“碳管家”,突出“科技+數字+資本”融合發(fā)展,是中石化碳科公司的發(fā)展目標。該公司是國內首家碳全產業(yè)鏈科技公司,成立一年來,已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合資合作的模式上逐漸清晰,碳市場運營、碳資產開發(fā)布局也初具規(guī)模。
封碳驅油可使原油產量提高2至5倍
據介紹,二氧化碳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但由于其化學性質不活潑,轉化成本高、難度大,如何高效利用一直是個難題。
中石化碳科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二氧化碳捕集與驅油封存是當前二氧化碳利用最可行的技術手段之一。我國油藏非常黏稠,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可增強原油流動性,提高原油的采出水平,數據顯示,向低滲透油藏注入二氧化碳,單井原油產量可以提高2至5倍。同時,二氧化碳注入后,還能夠溶解于地層之中,從而實現二氧化碳溶解封存,既實現了增產增效,又能達到碳減排的目的。
技術上雖然可行,但要想推動這項技術大規(guī)模運用,如何低成本地捕集、存儲運輸二氧化碳,并將其注入地下,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從中石化碳科公司獲悉,該公司針對這些難題,牽頭編制和申報了《二氧化碳捕集與驅油封存項目碳減排量方法學》,為量化和核查減碳效果提供科學依據,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受到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積極評價。
新技術每年能“吃掉”超10萬噸二氧化碳
除了驅油封存,中石化碳科公司還在不斷探索二氧化碳利用的新方法。
碳酸酯是生產鋰電池的原料。用二氧化碳來生產碳酸酯類產品所需能量較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經濟性較高,是為數不多有經濟效益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項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石化碳科公司正在為南京、天津碳酸酯溶劑項目提供技術支持,項目實施后,每年可“吃掉”超10萬噸二氧化碳,甚至有可能通過用能結構優(yōu)化做到“負碳”生產,為有碳源企業(yè)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提供了示范。
碳酸鈣在工業(yè)上用途甚廣,但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經過數千甚至上萬年才會礦化成為碳酸鈣,中石化碳科公司通過不斷研究,讓二氧化碳礦化技術產業(yè)化成為可能。為了能更好地探索二氧化碳利用的新路徑,中石化碳科公司還聯合南化公司、勝利油田以及省內外高校共同打造碳科技聯合研發(fā)平臺。平臺建成后,將以新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和高附加值轉化技術等基礎前沿研究為先導,打造以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支撐的碳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地。
幫助企業(y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資產”
9月15日至17日,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在北京舉辦,中石化碳科公司作為“碳管家”,幫助這場國際盛會成功實現了“碳中和”目標。公司不僅能提供各種減排技術,還可以幫助企業(yè)制定全套的碳資產管理和碳中和解決方案。
中石化碳科公司通過與勝利油田、江蘇油田等油田企業(yè)成立聯合項目部,有效提升了二氧化碳驅油項目盈利能力,使其更具商業(yè)化價值和可持續(xù)性。據介紹,中石化碳科公司還在江蘇、寧夏等地開展了污水處理甲烷回收、油氣回收和風光項目的碳資產開發(fā)等項目,成功幫助這些項目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資產。
目前,碳科公司已經代理了中石化32家企業(yè)的碳交易業(yè)務,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設碳交易自營賬戶,打造碳資產資源池,為石化系統企業(yè)儲備碳資產,降低整體履約成本。與此同時,逐步啟動歐洲、美國、中東等區(qū)域碳交易,探索形成全球化業(yè)務布局。碳交易總量超過300萬噸。
“十四五”期間,中石化碳科公司還將堅持科技引領,健全碳全產業(yè)鏈技術體系,加速商業(yè)化運營,大力推進碳資產價值挖掘開發(fā)、合同碳管理、碳管家服務,持續(xù)助力“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作貢獻。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